2025中小学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2

秋意正浓,又到收获的时节。11月1日,由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25中小学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校长论坛”在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盛大举行。来自北京各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六百多人济济一堂,共襄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盛举。

01校长论坛现场.jpg

校长论坛现场

出席本次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处长吴雅星,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任田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育装备技术中心主任张红星,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教育资源专委会秘书长付刚,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沈欣忆,北京朝阳区教委教育信息化科科长楚娜,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院长谢鹃,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孙卫华,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大有,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陈鹏,育灵童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教育资源专委会副秘书长李家宝,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志明等。

参与论坛的嘉宾通过政策解读、课例展示、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小学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共同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贡献智慧。

02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代表.jpg

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代表

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孙卫华主持论坛。

03孙卫华副院长.jpg

孙卫华副院长

首先,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校长陈鹏带来“AI赋能学科教学”的课堂展示——《古诗文诵读赏析》。陈校长以“千年回响:中国诗歌的流与变”为主题,带领学生沉浸式品读《涉江采芙蓉》《声声慢》等经典古诗词。课堂采用AI智能系统,通过智能镜头实时捕捉学生随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数据;在分组朗诵环节,系统对各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把握诗词韵律中的情感表达;在诗词改写创作中,AI更对学生作品进行多维解析。这堂课展现了AI技术在传统诗文教学中实现的数据驱动与个性化指导。

04陈鹏校长和同学们的课堂展示.jpg

陈鹏校长和同学们的课堂展示

现场课结束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付刚,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处长吴雅星,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沈欣忆先后为论坛致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付刚副社长剖析了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培育“人类主导、AI赋能”的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向与会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坚守初心”“开放创新”“协同共生”的倡议。

05付刚副社长致辞.jpg

付刚副社长致辞

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吴雅星处长从教育目标的跃升、教育形态的变革、教育内容的重构、教育评价的转型及教育生态的融合五个维度系统解读了AI技术如何深刻重塑现代教育体系,并重点介绍了北京市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磅政策,以及在北京试点学校取得的显著成果。

06吴雅星处长致辞.jpg

吴雅星处长致辞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沈欣忆副主任重点介绍朝阳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创新实践。她表示,朝阳区率先出台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施4个1”系列举措,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体系。

07沈欣忆副主任致辞.jpg

沈欣忆副主任致辞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任田鹏进行了题为《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的北京市教育数字化政策布局与实践思考》的政策解读。田主任描绘了数字化变革下“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人机协同架构师”的教育新图景,介绍了北京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制定的实施方案,从总体布局、分学段区域方案、应用指引、标准规范四个层面系统推进,展示了北京市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领域的推进成果。

08田鹏主任作政策解读.jpg

田鹏主任作政策解读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院长、特级教师谢鹃做了题为《赋能、创新、共生——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报告深刻剖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核心转变,强调教师数智素养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支点。谢院长介绍了朝阳区独创的“1-2-3-4-5-10”组合拳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举措,重点分享了朝阳区在人机协同创新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小学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为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9谢鹃院长作专题报告.jpg

谢鹃院长作主旨报告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校长陈鹏带来题为《新动能与新生态——北京二中朝阳学校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分享。陈校长介绍,北京二中朝阳学校以数智化作为破除自身发展困境的关键。在实践中,学校创新构建“生本、生动、生活”的“三生课堂”新生态,通过智课系统实现全员全科课堂智能诊断,并建立“问题发现-智能匹配-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教研新机制。各学科组积极应用AI工具,形成了语文AI情景式教学、英语智能学情分析等特色场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力均值显著提升。

10陈鹏校长作经验分享.jpg

陈鹏校长作经验分享

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林志明以《人机协同,生态重构——中小学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与实施》为题作专题报告。他首先从哲学与技术双重维度剖析人工智能的本质,指出AI具备超算力、类智性等优势,但在情感理解、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存在局限,提出“人在回路”是深化AI教育应用的认知前提。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的构建框架,包括从自主学习到人机协同的双向赋能学习、从“师生二元”到“师-生-机三元”的教学结构变革、从经验式管理到数据驱动的循证式学校管理转型等。林博士还着重分享了育灵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四大落地解决方案,涵盖AI教育实验室建设、学科教学赋能、“五育并举”创新和智慧校园管理,为广大校长和教师开展人机协同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参照。

11林志明博士作专题报告.jpg

林志明博士作专题报告

下午,论坛由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博士赵武倩主持。

12赵武倩博士.jpg

赵武倩博士

首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宋京妍老师在机房通过录播系统为与会者带来的一节有趣的AI通识课:《给AI一双慧眼——图像识别模型》。课堂上,宋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哪些场景用到了图像识别技术”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模拟水果识别模型的训练过程,体验数据收集、模型测试与优化的完整流程。同学们在实践中理解到,AI可通过大量数据“学习”规律,从而具备智能识别能力。这堂课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

13宋京妍老师作课堂展示.jpg

宋京妍老师作课堂展示

随后是课例解说环节。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苗沐霖以《从效率提升到突破局限——数智技术赋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思考》为题,分享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数学教学教研的历程。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以《个性化需求响应:小学生科学学习中的AI应用探索》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教师刘春兰带来了题为《石头剪刀布手势识别——使用深度学习训练图像分类模型》的初中AI通识课分享。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教师崔雨堃带来以《AI立定跳远动作精修课》为题的中学“AI+体育”课例展示。

14苗沐霖主任作课例分享.jpg

苗沐霖主任作课例分享

15杨春晖作课例分享.jpg

杨春晖老师作课例分享


16刘春兰老师作课例分享.jpg

刘春兰老师作课例分享


17崔雨堃老师作课例分享.jpg

崔雨堃老师作课例分享

课例展示结束后,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郭君红对六个课堂、课例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学正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探究、建构转型,这些课例,无论是现场教学演示还是说课,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这种教学逻辑的转变,同时也服务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终极育人目标。

18郭君红副教授作课堂点评.jpg

郭君红副教授作课堂点评

随后,北京宏志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赵勇以《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为题,系统介绍了宏志中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赵校长介绍,在顶层设计中,学校构建了涵盖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的AI赋能逻辑框架;在实践层面,学校开展了AI循证教研、作业驾驶舱、智慧体育等多元化应用探索,形成了覆盖教学全场景的智能化支持体系。面向未来,赵校长表示学校将继续构建服务于办学的智能体,推进“人机共教、人机共学、人机融合”成为教育新常态。

19赵勇校长作经验分享-1.jpg

赵勇校长作经验分享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薏以《技术赋能,预见未来:走向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为题,介绍了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即创新构建的“五维优化”实施框架,涵盖课堂、课程、课业、教研和评价五个维度。王校长指出,经过系统实践,学校已初步建成以人为本、精准高效的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20王薏校长作经验分享.jpg

王薏校长作经验分享

本次论坛在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校长和教师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兼具政策指向、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的思想盛宴,为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思路和实施框架,让人机协同从理念走向了课堂实践,打开了技术应用与教学变革的新视野。

21参加论坛的教育界同仁.jpg

参加论坛的教育界同仁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和深耕中小学教育领域二十余载的智慧教育服务商,育灵童教育集团对于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抱有坚定决心。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育灵童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内容研发与技术融合方面的双重优势,以“科技赋能与人文传承”双轮驱动,致力于为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提供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集团将始终立足教育本质,深入理解教育现场的真实需求,通过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体系,助力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